当年永州这位热血青年,毛主席帮他改名!
那些年,他们正年轻 | 毛主席帮他改名“江华”
青年时代的江华
江华同志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几位革命领导人之一,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。
3月8日,在江华故里——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,几十棵上百年松樟枝繁叶茂,与不远处古朴的江华故居交相辉映。沿着石板路进入小巷,江华同志故居安静地矗立在小巷里。
江华故居为鹧鸪堂村虞姓祖屋之一,距今约200年,占地面积200平方米。房屋坐南朝北,是传统的砖瓦结构,雨水从天井屋檐上滴落,滴答滴答,时间仿佛又穿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。
江华原名虞上聪,1907年8月1日出生在江华一个瑶族贫苦农民家庭。从青年时期起,他满怀救国救民之志,积极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。
1926年冬,经党组织批准,江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。从此,江华步入职业革命生涯。1927年春,江华任湖南汽车路工会湘南办事处主任,这是他的第一个社会职务,每月可领国民党地方政府30元大洋, 江华留下15元作伙食费,其余都作党费上交党组织。
当年10月,江华受党组织的派遣,担任安源市委技术书记。白天到修理厂老钳工唐师傅那儿当学徒,这是他的公开身份;晚上,江华转入他“技术书记”的秘密工作:拿起铁笔,铺开蜡纸,借着一盏油灯,一笔一画地刻起字来。安源的共产党组织和群众组织恢复后,他接连组织了多次罢工和暴动。
1928年5月, 江华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,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,为红军初创时期军队的政治建设做了许多工作,并参加了井冈山三次反“会剿”斗争、大柏地战斗、长岭寨战斗、三下龙岩城等著名战斗。
江华还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 “围剿”的斗争。
1934年10月,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“围剿”,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,因对一些错误提法和错误的军事指挥提出不同意见,江华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,江华随军事裁判所踏上征程。长征条件的艰苦不必多说,而他作为一个被关押人员走完长征更为艰苦,然而江华却坚强地挺了过来。
尽管受到监管,江华始终未动摇过革命的信心,即便是到了离他家乡仅百里的宁远县,已经离家9年的他也没有动过离开部队回家的念头。因为他始终认定,离开党,离开红军,自己就没有出路。
遵义会议前夕,江华终于恢复了工作,任红三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主任。任职后江华完成的第一项任务,就是指挥工兵连在乌江上架了一座浮桥,保证部队顺利过江。
1936年秋,他受命与白志文一起组织部队打下了地主土豪的“土围子”旦八寨子,造成很大影响。毛泽东后来在其著作中引用过这一战例,并得出了一个著名论断:“凡是反动的东西, 你不打,他就不倒。这也和扫地一样,扫帚不到,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。” 1946年10月,江华参与指挥新开岭战斗,一举全歼敌人,活捉敌师长李正谊以下官兵 6200余人,毙伤敌团长以下2100余人,首创在东北战场我军全歼敌军一个整师的先例。
江华对家乡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以及家乡人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。
1938年夏,当时他即将前往山东的抗日一线,临走前向主席告别,由于敌后工作的特殊性,不能用自己的名字,于是便想要主席帮他改名。主席听后沉思了一会:“湖南江华是你的故乡,不忘家乡,不忘本,不如就叫江华吧!”
从这以后,江华的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。以县名作人名,江华是经过认真考虑的。他想在抗日战场随时有可能牺牲,但有了这个名字,不管埋骨何处,人们就会知道他是江华瑶族人。
多年来,他始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。
1999年12月24日江华同志在杭州逝世后,按照他生前的遗嘱,骨灰分成两部分,分别安葬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家乡鹧鸪塘村母亲墓旁。
二审:于光林 三审:赵小兵